分享至

微信扫一扫: 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投教先行,养老规划伴你行 | 东方基金王锐: 养老规划要趁早,长期投资是关键
中国财富报道
2 00:02:29 【中国财富报道】我与京沪高铁 中国财富报道 来源:中国财富网

来源:中国财富网 0 发布日期:2025-03-12

中国财富网讯 2024年12月15日,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实施。中国财富网联合东方基金推出了个人养老金投教系列专题——《投教先行,养老规划伴你行》。东方养老目标日期2050五年持有期混合基金(FOF)基金经理王锐作相关解读。

王锐表示,养老规划要趁早,长期投资是关键。他建议投资者充分利用税收递延优惠,借助专业化服务,坚持长期投资,进行多元资产配置,并做好风险管理。

王锐认为,养老规划的核心要素在于明确投资目标和制定投资方案。在规划养老目标时,王锐建议可采用退休金替代率乘以预期退休前收入水平的方式预估养老金累计目标。他提到,对于“80后”“90后”而言,预期退休前收入需考虑通胀影响,否则会低估实际所需退休收入。在确定开支预期后,可通过将每年开支乘以预期退休寿命年限,快速估算退休时所需养老金总额。同时,预计提取年限或预期退休寿命年限是重要指标,与养老储蓄总额高度相关。

王锐进一步分析称,在明确每月养老收入预算后,需拆分养老收入,计算个人养老金需弥补的养老金缺口。养老金收入通常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组成,基本养老保险和年金若无法覆盖养老金目标,差额部分即为个人养老投资需补充的资金。养老金缺口或个人养老投资目标明确后,养老规划进入投资方案设计环节。个人养老投资方案要素包括风险偏好、投资周期、投资金额与节奏安排、资产配置方案及账户运用等。投资总收益主要受投资金额、投资收益率和投资周期三个因素的正相关影响。制定投资方案时,需在平衡投资者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的前提下,尽量优化这三个参数。

王锐建议,投资周期越早开始越好,因为投资周期越长,越有利于养老金累积。在投入金额和节奏安排上,建议采用每月或每季度定投方式。投资金额与投资者现金流宽松程度和养老累积目标相关。若可支配收入较高,扣除必要开支后结余较多,可适当增加养老长期投资。在投资组合资产配置方面,需在股票、债券、实物资产、保险等大类资产间分配权重,以确定组合风险水平和预期收益水平。这需要结合投资总体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进行优化,原则上是在可接受风险上争取更高预期收益。对于风险承受能力高且投资收益要求高的投资者,组合中需适当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而对于风险偏好低且收益要求不高的投资者,固定收益资产应占较大比例,权益类资产可配置较少或不配置。

对于“90后”“00后”什么时候进行养老规划最合适,王锐表示,最好从现在开始规划并尽早行动,因为养老储蓄本质上是长期投资,投资时间越长,长期累积收益越多。对年轻人而言,假设30年后退休,就有长达30年的超长投资周期,这是很大优势。即使不考虑投资收益,30年每年投资3万元,退休时投入总本金也有近90万元。若考虑收益,假设长期年化平均回报比当前30年期国债水平高一点,如2.5%,30年复利积累下来累计可达135万元。虽然2.5%年化收益率看似不高,但30年复利下来也累积了总本金90万元的一半(45万元),这就是长期投资的力量。

王锐还建议,采用长期闲置不动的资金进行养老基金投资,这样资金属性与投资周期相匹配,也更容易接受短期波动,保持长期视角。从生命周期角度看,随着年龄增长,个人收入逐步增加,因此随着职业生涯发展,逐步增加对养老基金的投资也是累积更多养老资产的好方法。从政策环境来看,政府为鼓励居民进行养老储蓄,提供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了解这些政策,并在政策支持下进行投资,可提高投资效率。

王锐提示,在投资过程中,风险评估与管理非常关键,建议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投资工具并合理配置资产,确保投资组合多元化,从而分散风险。相反,要尽量避免“追涨杀跌”。如果对投资产品不够了解,还可以借助专业意见。投资顾问或专业投资人士可提供个性化养老规划建议,帮助投资者更有效地达成财务目标。同时,定期审查与调整养老规划必不可少,随着个人生活阶段和市场环境变化,需定期审查并调整养老规划,确保其符合当前情况和长期目标。

“养老投资是一个持续过程,需要耐心和坚持。”王锐说。(张颖晓)